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人人愛做理事長



他在這個社團是小角色,所以努力找來一班朋友支持,另起爐灶,還當上理事長,代表所有同道中人發表意見,好不威風。

她是某個社團的核心成員,但眼見一班資深前輩一直堅持發光發熱,完全沒有交棒的意思,於是她便率領一班年輕人開設性質相同的社團,標榜新一代的特色,然後順理成章成為理事長,卡片上終於有了一個出得場面的職稱了,她覺得這樣很爽。

他們能力不濟、作風不佳,無法得到同行的信任與認同,一直無法加入相關團體,覺得很沒面子,後來把心一橫,自立門戶,登記一個全新的組織,改一個代表性更強的名字,再搞一些巧立名目的小動作,不怕被指為魚目混珠,最重要是厚着臉皮把同行比下去。這樣一來,新社團的創會理事長便由無人理會變成知名人物,在小範圍內受到重視,可以說是小城的另類勵志小故事。

過去二十年來,小城出現過很多有趣的社團故事,當理事長是某些人的“奮鬥目標”,如果可以自食其力,不靠資助,憑自己的本事與同道中人做出一些成果,那當然極之值得尊重,而且也體現出這個社團的存在價值。

然而,有些社團成立的初衷就為了申請資助,反正辦活動都有公家的錢可以花,以不同的名目創造出更多社團,還可以產生百花齊放、一片繁榮的錯覺。但這樣一來,政府對某些界別的資助一直在增加,但不見得能令那個領域出現新的發展,因為總有一些社團的核心理念其實是“人人愛做理事長”,根本就沒有發展會務的魄力,也不打算做出成績,純粹是利用自由結社的權利來自己過癮。

當然,澳門的確有一些團結業界、貢獻良多的優秀社團,但濫竽充數、浪費公帑的團體也確實存在,如何分清優劣,確是惱人的問題。

(刊於2020年10月7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一寂之地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