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

亮劍


幾年之前,一位體育記者在閒談時老是叫我看看中央電視台的電視劇“亮劍”,他說劇中的那位將軍的情況很似我當時的公司和工作團隊,他當時的形容是:“總之是一面立功一面闖禍啦”我並沒有因為他的介紹而留意那劇集,事實上那時候我根本沒有時間看電視劇,不過他的推介令我對“亮劍”這個名字有了印象。

前一陣子在珠海買書,看見“亮劍”的小說,在書店讀了一會覺得有點意思,於是便買回家慢慢觀摩,學習人家寫長篇的功夫。

“亮劍”寫八路軍將領李雲龍由抗日戰爭打到國共內戰,由小將領做到大將軍,但因自恃戰功而時常惹上級頭痛,但其過人的領兵本領又令他戰無不勝。我對於國內拍攝的戰爭英雄片早有認識,以前永樂時常會播“淮海戰役”“挺進大別山”“平津戰役”之類的電影我也會去看,童年時讀“小人書”也對那些“鐵道游擊隊”和“平原游擊隊”之類的題材有興趣,我很小的時候就覺得在澳門的我們對於中國的歷史很陌生,如果自己不去了解,根本沒有人會把中國發生過的事告訴你,於是我會很有意識地把握一些了解歷史的機會。

然而,這本“亮劍”跟之前我吸收的影視作品或文學作品的最大分別,在於這本小說一改以往寫國家英雄必定擁有完美人格的方式,小說中的李雲龍不拘小節,有傲氣也有霸氣,經常不服上司領導,他的所謂“亮劍精神”就是面對強大的對手也絕不退縮,敢於“亮劍”,不過這本書寫這個主角也不算真的很突出,儘管那些軍事知識真的很專業,那些戰爭場面的描寫也真的夠過癮,但當中畢竟仍有些生硬的地方,人物的描寫並不是這本書好看的主要原因。同時,如果只看電視劇的版本,只會看到李雲龍打完國共戰爭獲封為將軍的大團圓結局,這只是小說的上半部,這個故事真正厲害的地方,其實在下半部分。

小說的下半部寫共軍把國軍逼退到台灣之後,李雲龍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組織起一支特種部隊,並在金門炮戰的早期以這支特種部隊攻入海峽對岸,而對方也有高人指揮令特種部隊撤退,李雲龍於是一直守在前線準備隨時作戰,其後他經歷了"反右","三年自然災害",親友皆有傷亡,到了"文化大革命",這位一生在戰場上度過的將軍終於難逃被批鬥的命運,最後更被“革命群眾”逼得走上絕路。小說上半部的李雲龍一直在追求勝利,他可以不畏炮火,不顧生命的去跟敵人火併,這時候他的心思比較簡單,小說靠戰爭場面來吸引讀者,其實也是比較單薄的,但下半部的李雲龍以開國英雄的身份經常在對與錯之間作反思,小說把這個英雄人物置於一連串真實的歷史事件中,面對"反右"他分不清何者為左何者為右,大饑荒時他不明白為何抗日時戰士有飽飯吃,在太平日子反而會餓死很多人,面對"文革"的群眾要搶他部隊的武器去實現“文攻武鬥”,他進退兩難地覺得這一生走到這一步真的是完了。小說厲害的地方是寫這個戰無不勝的英雄最後竟然會敗給一班狂熱的群眾。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很驚訝,驚訝之一是這麼一本書可以在國內出版,並且有其中一部分拍成了電視劇,驚訝之二是一個本來很平面的人物竟然會在小說的後半部變得立體,而且書中各將軍和政委走到絕路時的懺悔式自白真的值得深思,驚訝之三是李雲龍下半生的遭遇我竟然毫不陌生,並且隱隱感覺到那些狂熱的群眾也許仍在以另一種形式狂熱著,那些人性中的特殊品質並不因為那場革命的結束而消滅。

在澳門,我身邊的朋友很少會對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感興趣,其實這幾十年發生過的事並不遙遠,很多事件仍然在影響著今日我們的生活,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可能都是由那個年代培養出來的,如果不去了解過去發生過的事,我們是很難真正了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和這些人的。

“亮劍”這本小說以緊張刺激的戰爭包裝了一部當代史,如果你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這本小說可能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