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我記得

LULU:你記唔記得我個電話號碼?

旭仔:寫咗喺張紙上面啦!

LULU:如果你唔見咗張紙咁點算呀?

旭仔:張紙唔見得咁即係個人都可以唔記得啦!


(《阿飛正傳》的一段對白,印證了我們對八十年代念念不忘的情意結,但這部電影的情懷,卻是六十年代)

幾年前我在專欄內提及一系列八十年代的飲食記憶,包括溪記的粥、唯二的炸雲吞、桂香的炒麵、新昌記的腸粉,遠來茶樓的點心,文章見報之後,林中英小姐問我:“咁耐之前嘅事,點解你仲記得?”其實我當時好想答:“要記得嘅,我一定會記得。”上面提到的食店,其實都位於中區,而且都在八十年代陸續消失,林中英記得的,可能是這些店子在六、七十年代的興盛之時,所以是“咁耐之前嘅事”,而我記得的,卻是八十年代這些舊事物在澳門逐一消失的時刻。因此對我來說,八十年代的事,其實不是舊事。

八十年代的十年,是我六歲至十六歲的時光,那時候我家住雀仔園,活動範圍主要在中區,我記得這十年的一些事情,不是因為我記性特別好,只因六歲至十六歲是一個人吸收知識的重要年齡,對我個人來說,很多微不足道的事,其實是一定要記得的。

近年澳門人總喜歡懷舊,總喜歡拿往日的事物與今天的情境作比較,但我的八十年代回憶,肯定無力留戀過去,只因當時年紀小,我的生活其實不是由自己來把握,我的個人記憶,絕對不是“你睇我幾勁”,而是更接近“其實我幾慘”。八十年代,我們窮,我們見識有限,我們生活簡單,我們是生存在一片懸掛葡萄牙國旗的中國土地上,八十年代的我們,不是沒有見過不公平,不是沒有遇到不快樂,不是不明白自己的局限,只是當時大家面對的可能是更大的困難,更孤立的情況,更求助無門的環境,於是那個年代的澳門人,似乎比較懂得面對現實,體諒他人,同舟共濟,解決問題。

八十年代是我的中小學階段,我是讀教會學校的,每日早上會有十五分鐘的早禱時間,主要是由老師讀一段《聖經》,由全校學生唱聖詩和唸一遍“主禱文”。許多年之後,我會懷念這樣的集團活動,雖然當年我也是在早禱時沒精打采的不良學生之一,但天天堅持一次這樣的活動其實極不容易,可能學校的出發點只是傳教,但我覺得這更像是公民教育的雛型。

雖然是教會學校,但我記得當時學校並不強調或強逼學生信教,即使學生信了教,也只是在周日時會自發回學校參加教會活動,當時的宗教事務並不會影響學校的教學。

我記得我的學校當時給我們一個非常自由散漫的學習氣氛,我們會參加一些校外比賽,但不會有一定要贏的壓力,事實上我們學校習慣了輸,即使你贏了,也不會有人為你宣傳和吹噓,學校傾向把學生的成就當成學生自己的事情。我記得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在八十年代有兩大出路,其一是加入警隊,其二是進入賭場工作。我們也不太擔心找不到工作,因為最懷的情況,也不過是加入不了這兩大熱門行業,但只要願意工作,總會找到出路,那時候我們沒有太多學習壓力,不少同學仔讀書不愉快自己退學,然後學做廚師,學打金,學修理汽車,學剪頭髮,事實上係餓唔死人。

我在這家學校一讀就是十三年,由幼稚園讀到中學畢業,我當時並不開心,很多年之後才明白一些當年學校的散漫之處,正是給予我們可貴的自由。我的學校向來不追求集體榮譽,當時我們也許曾因此而自卑,覺得這種近乎放任的方式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前途,但現在我會很懷念當年學校把我們每一個人當成個體來看待的方式。我很難解釋這種方式所帶來的好處,不過日後漸漸會產生一種奇怪的優越感,這不是因為我們學得比別人多,成績比別人好,或者有更多榮譽,相反,我記得我們得到的一切可能比別人少,但學會享受自由的空氣,知道獨立思考的價值,明白如何尊重自己和別人,這其實是更值得慶賀的事。

我寫下這些,無意歌功頌德,也不是要吹捧自己,我只想記下八十年代某名在學少年感受過的輕鬆舒暢,這些年來我也搞不清這是我的個人際遇還是當時的大環境正當如此。許多年之後回想起來,其實我在八十年代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但我記得的很多事情都是當年澳門的特殊環境、特殊氣氛所遺留下來的,也許讀者會問我:“咁耐之前嘅事,點解你要記得?”如果我自己都不記得,一些發生過在我身上的事,那個我在八十年代的澳門,就會真正的消失了。為了我自己,為了我經歷過的八十年代澳門,我會說:“要記得嘅,我一定會記得。”

(我的1980年代之一)

此文刊今期於澳門筆匯

2 則留言:

  1. 對於80年代的事情記不起甚麼,只覺得當時澳門是一個純樸的城市,很寧靜,很舒服!

    回覆刪除
  2. 80年代是小學生時代的回憶,一切一切如你所說依然歷歷在目,除了閣下文中提及的兩大熱門行業警察及賭場職業以外,還記得做銀行職員當年也是熱門行業。

    如果沒有記錯,我中學時代曾看過閣下在澳門日報刊登過一篇關於當公務員的文章,內容主要講述一個澳門出生的小孩自小便立志當上公務員,因為以當時那個年代只有當上公務員才是上算,與今天的文章相映成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