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轉貼:沒有第三種意見的社會(呂大樂)

這幾個星期都沒有空閒時間寫文章,今日才讀幾日前的"信報",讀到這篇文章,說的是香淘的情況,但令我想起澳門的事情,值得向大家推介,特別轉貼於此.

澳門越來越古怪了,可是,我們又能為她做些什麼呢?


沒有第三種意見的社會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時事評論 新思維網絡 By 呂大樂2007-09-25

近期忽然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感覺:怎麼香港社會變得愈來愈「政治正確」?怎麼很多事情都要簡化為非黑即白、壁壘分明?怎麼這個世界變得只有好人與 壞人、好事和壞事?怎麼大部份社會議題都一分為二,一是贊成,不就是反對?怎麼大家都好像失去了耐性,只求在最短時間內得出好或壞、是或非的結論,而不去 認真討論各種選擇的優劣與後果?怎麼事情(對人或對事)一經定性之後,討論便毋須繼續進行下去一樣,正反雙方只會咬着某一點不放口,令辯論成為了各自表述 立場而內容空洞的空中對罵?不是明明講好對事而不對人,怎麼我們慢慢變得經常對人不對事而也會毫不自覺呢?  怎麼整個社會看待問題的態度和方法,都變得 好像一份「小報」一樣,將事情放大,一湧而上,搞熱氣氛,而不是冷靜下來,辨別哪些才是核心問題?……怎麼整個香港社會─由政府到民間─都少了第三種、第 四種的意見和聲音?怎麼大家早已察覺到存在這種趨勢,並且覺得這並非好現象,卻又收藏在心裏,不敢公開討論呢?

深層矛盾

  造成這種社會氣氛和狀態的原因頗為複雜,但主因有以下兩點。一是自回歸以來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信任消失,就算轉換了特首人選和領導班子,官民關係至今仍 未恢復過來。因為缺乏信任,任何舉動均可引起疑心;而猜疑可以在群眾中間形成煩亂不寧、坐立不安的精神狀態,盡量要證明對方不可信。信任的消失和猜疑的抬 頭,久而久之已構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大小動作均會引人懷疑。而只要提出懷疑,亦可以在群眾中引起共鳴,迅速地將疑問變為批評、指摘,令雙方更傾向於以自我 保衞的方式來面對對方,收窄了討論、談判的空間。今天,在經濟氣氛顯着轉好的情況之下,而政府與市民雙方仍未能修補關係,重建信任,確實反映出現存制度安 排下存在「深層次矛盾」。

  二是經過長時間的政治過渡之後,香港社會上各階層集體患上了「政治疲乏症」。這並不是我的看法,而是很多長期參與政制改革的社會人士的觀察和心底話。 關於民主政治和政制改革的辯論,無論是持哪一種政見、主張的人士均早已發覺自己要講的意見,已經不斷重複的講過好幾十篇。在大家都沒有新的觀點、主張的情 況下繼續所謂的辯論下去,令參與者和旁觀者都感到疲累。疲乏令人失去耐性。

  但「政治疲乏症」的後果不一定就是政治冷漠。快要給政改辯論悶死的群眾,會因為局面沉悶而變得躁動不安。要聽的意見早已聽過,等待已失去意思,乾脆就 來表個態。政治疲乏的群眾期望有英雄的出現,更愛聽動人的講話。道德化的論述將會有它的政治市場,而以政治道德為動員策略,將會令疲累的群眾以為出現了新 的變數。政治建制最怕這類有動員能力的政治人物:處之淡然,怕讓他勢力助大之後,星火燎原;出手打壓,趁未成氣候而先連根拔起,恐怕又會反過來助長聲勢, 弄巧反拙。政治形勢使然,以政治道德為動員策略的一個政治運動如箭在弦。只有這樣才能在一片沉寂的政治氣氛下扭轉形勢,注入新的元素─至少一些政治人是如 此估計目前的政治形勢。

  道德化的政治論述和動員策略不能避免會將整個社會劃分為兩大陣營:贊成或反對。任何一方均沒有太多選擇的空間。

聽取意見

  但在進行「政治沙蟹」之前,有沒有人認真想過如何處理善後工作。在一種講求「政治正確」的氣氛底下,自然誰會管得那麼多。在道德化的政治論述系統裏,目標能將手段變得合理。

  但使用每一種手段,都會有它的代價。

  忽然之間,很想可以「政治不正確」一下。在很多社會議題上,不是都應該聽聽兩大陣營以外的第三種、第四種意見嗎?

誰說學生是好人?


在澳門,任何一位小朋友都可以是雙面人。雖然不像成人世界那麼明刀明槍,但情況可以更壞,對人講人話,對鬼講鬼話的本領,他們可能比大人更強,在這方面,我絕對相信一代新人勝舊人。

那似乎是必然現象,家長把子女視為寳貝,樂得把他們都變成王子和公主,社會風氣變質,文化衰敗,道德淪喪,成年人個個不講大道理,只貪小便宜,有這樣的家敎,小朋友貪婪虛偽,橫蠻霸道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人說,學校其實是社會的縮影,因此會聚合當時社會上的好,也必然要集結成年人的壞。大多數家長可能覺得子女在家中沉默寡言,沒有甚麼特別,可是在校園 內,他或她都可能是另一個人,擁有另一種態度和嘴臉。通常,年輕人在學校的行為主要是學習自家人,也有受朋輩影響,從前的澳門重視家敎,大家看一個人的談 吐舉止和食相,已經可以判定其出身,甚至了解其人格,好的家庭都由家長身體力行敎導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確態度,沒有家敎的人,是會被大家看不起的。

可惜現在我們已經沒有這樣的風氣,社會美其名在鼓吹自由和平等,其實是在大倒退,家庭只會向靑少年提供物質,因為大人也只知道賺錢和玩樂,他們已經沒有甚 麼美德可以敎導下一代了,小朋友被送到學校後,個個都以消費者自居,自己做錯事就回家說老師針對他,一有機會就要報復要投訴,老師們疲於奔命,有時更要一 個人面對班中幾十個小惡霸,沒有被逼出精神病的,已經値得奬賞了。

所以現在澳門的發展機會多了,許多年輕的老師都選擇轉行,以前升大報讀敎育是令人安心又放心的,這兩年選擇做老師的年輕人是多了還是少了,大家應該心知肚明。

澳門的大衆也許不覺得敎育有問題,特別是有了免費敎育之後,彷彿孩子讀書是政府出錢的,即使讀得不好也與父母無關了。悲哀的是,許多為人父母者根本完全不了解子女在學校的表現,他們以為等到孩子畢業自己就完成責任,卻沒有想過自己交給學校的學生,本質上不一定是好人。

(靑春殘酷物語·十六)
圖片來自:達利

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這個星期我最需要......

幽默感

在最壞最壞那日 遇最壞最壞那事
是它讓生命不用壞到底
在最悶最悶那刻 陪最悶最悶那位
是這段配樂 托起一切
還未領略 絕招的真諦
現在就來具體…

在假日裡沒節目 電腦又發現中毒
換衣服出外 身段又發福
下雨避進郵政局 又見舊愛人殺出
而你頭髮上有餅乾碎
霉運繼續來 若果不反對 
現在是時候哭 或另尋下台路 不哭

當你步行在那漫天槍炮下 當你昨日抱著的跟了他
當你造型受到大眾的責罵 即管講笑話
就劃圓稜角吧
讓事情漫畫化 矛盾地笑一下

在最壞最壞那日 遇最壞最壞那事
像失業之日 車又撞了燈 
在最悶最悶那刻 陪最悶最悶那位
連那人也嫌你不吸引
危難拍著門 若果躲不了 就迎著 極殘酷一生
自行落調味品

當你步行在那漫天槍炮下 當你昨日抱著的跟了他
當你造型受到大眾的責罵 急於抓撮沙往上爬
就劃圓稜角吧 由事情漫畫化 矛盾地笑一下 會自嘲嗎

為何為何運程極差 問為何運程極差 實在條問題 問得都算肉麻
自豪地承認它 在台上談論它 用遺憾提煉出搞笑吧
情願怕它 還是笑它

當你運程壞到箭咀都向下 可以借力製造一批笑話
起碼別人願意話你風趣吧 捐出安慰加送熱茶
當你被評力作在水準以下 當你揹著個負資產養家
當你未籌大志就已衰老吧
不必抓撮沙往上爬

能學成諧趣吧 能學成滑稽嗎
惆悵未算可怕 用笑就笑走它
別自尋煩惱吧 讓事情漫畫化
來蓋著那傷疤

歌手:何韻詩 作曲:hocc@goomusic 填詞:黃偉文 編曲:青山大樂隊

星期三之後,心情壞透,俗事煩多,超過了一個人可以負荷的沉重,有一個晚上,悶氣難消,一口氣看了兩套周星馳的電影,覺得特別好笑,於是想起這首歌.是的,有時候,生活會有不如意,事情會有黑暗時,生氣也沒有用,傷心也沒有用,不如笑著面對,在無助之中,盡量令自已開心會更好.

不快樂時你很難像電影情節般罵人,但看見主角在罵人,也會感到高興.在破壞之王中,我最喜歡就是這段互罵,真是痛快.

人生之中,實在有太多意想不到,在國產凌凌柒中,我覺得風筒與鬚刨一段真是百看不厭,每一次看,都覺得做人應該開懷一點,真的.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老師有問題


亂成這樣,還哪來心情傳道、授業、解惑呢?我是說靑少年價値失衡,人心惶惶之際,大家都把精力用在雞毛蒜皮自私自利之上,這個說上班乘不到巴士,那個說輕 軌為何不來我家門口,這些人反對在其屋苑建老人院,那些人說車位不足就要上街遊行,然而這類問題日新月異,越來越有市場,是不是也掩蓋了一些更為嚴峻的問 題呢?例如:你知道我們的敎師,在面對各位的下一代時,有多難過,有多無助嗎?

表面現象縱有千般好,但只要認眞留意我們市面上的靑少年,特別是中學生,那些行為,那種素質,即不難理解敎師日常遇到的問題有多複雜,有多困難。毒品、吸 煙、厭學、性開放等問題在年輕人之間泛濫,平常人可以視而不見,前線老師肯定痛心疾首,社會上普遍認為敎好孩子是老師的責任,可是放了學之後,是誰連自己 的子女染了毒癮都不知道?誰讓孩子有多餘的零用錢買煙抽?誰愛鼓勵小朋友讀書不成就早點去賭場派牌幫補家用?

誰會終日任由孩子聯群結隊“上大陸去玩”?我相信我們現在看到的靑少年問題不是短暫的,而是長遠的。我又相信這些問題其實都有惡化的趨勢。在這個短視的社 會,大家熱心討論的還是一些眼前利益的議題,許多老師的壓力與無助正在於社會對靑少年問題的視而不見,粉飾太平,而那些惡果,將來是要由整個社會來承受 的。

敎育,本來是要讓孩子自己找到美好的前途。中學的課程,本來是要讓年輕人的學識與大學課程接軌,可以說,中學畢業的考試都是為了入大學而設的。問題是,當 我們的社會已經無法給靑少年多元化的“願景”,只是努力把大家的生活空間演化為大賭場的一部分,我們的敎師即使有通天本領,也難以拯救大量迷失的靈魂。年 輕人多數會認為靑春必須浪費,在添了年歲之後,才赫然發現,成長的過程中,只有遺憾,沒有將來。留心觀察街上靑少年的言行,有時眞的會覺得,我們的未來, 眞是要多悲情有多悲情啊!

(靑春殘酷物語·十五)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小說.名字.寫作計劃


小說
我的小說"救命"剛剛完成了難度最大的情節
之後的十幾日
仍需加倍努力
但今次寫小說我是先寫出故事大網
然後列好人物關係表和人物小傳
接著寫成分場大網
最後才開始寫小說的正文
比起當年寫"撫摸"時僅有一篇故事概要
現在真是認真了很多
然而態度認真的真相可能是我年紀大了寫作時間也較緊張
再也不能只憑熱情就寫出一篇小說
其實一路在準備一路覺得可悲
不過今次的小說節奏將會更快
涉及的人物會更多
故事的內容我在2002年底就想好了
但要到2006年我才有信心處理這一堆材料
過去幾年我一直聽信評論家的話希望尋找突破
結果是我讀了很多偉大的小說而自信陷於崩潰
他媽的
我為什麼要突破呢
現在小說已經寫了超過一半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
這篇小說在文學上沒有任何新奇的東西
我只想把某些心聲用小說的形式寫出來
那是一個澳門人的心聲
我希望有其他澳門人會明白
事情就是這樣簡單吧
對於文學
我已經不敢奢想
能做多少算多少吧
我正在享受之中
寫作的過程是最痛苦的
也是最開心的

名字
過去我的小說不會重視人物的名字
以前我的小說人物不是叫阿傑就是叫阿力
女主角不是叫家盈就是叫家欣
都是隨意的表現吧
今次寫"救命"
最大的改變是每個人物的名字都附上了微妙的感情
因為所有人物的名字都取自我失散了的小學同學
我只取了他們的名
卻改了他們的姓
因此
每一個人物在我心目中都會有一個真實的形象
而這些名字的主人
其實已經有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沒有跟我聯絡過的
親愛的朋友
我一直沒有忘記你們
也許我們真的不會再見面了
但我用小說的方式來紀念大家的友誼
書出來之後
希望你們不會怪我吧

寫作計劃
在準備"救命"的過程中
我刪除了不少想寫而不適合在這個故事出現的人物和情節
因為今次對每個細節都有做紀錄
這些刪除了的意念在我休息時常在腦中躍動
因此我在忙於寫"救命"時
已經同步在構思一批短篇小說
以及下一個跟"救命"篇幅相若的東西
突然之間有了很多新的寫作計劃
希望在11月之後能把這些想法一一實現吧

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遙想當年,一些廢話


任何年輕人都有經歷過以下情況。當你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也許是關於學業,關於成長,關於家庭,甚至關於愛情,在一開始時,其實,你是很想跟家人分享,也很希望他們可以了解你,支持你,甚至為你提供一些解決辦法,這眞是人之常情。


可是,小朋友得到的結果往往是勁失望,很多時家人根本沒有耐心聽小朋友的心事,他們通常聽不夠三句就會覺得小朋友的問題不是問題,接下來,小朋友已經沒有機會再傾訴心事了,因為大人們通常會開始細說當年,表面上這是為了“敎育”小朋友,讓他們知道上一代的人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大人也不過是想令小朋友知道自己當年有多厲害吧,這樣一來,小朋友的問題根本無法解決,成年人的自大會令小朋友覺得自卑。


漸漸的,小朋友自然不會,或者不敢跟家人再傾訴些什麼,因為他們不想因為坦白而換來敎訓,他們更不希望聽大人想當年的回憶,在小朋友心中,這些事情聽一兩次就夠了,不必次次重複,過份陶醉,三十年前的經歷眞的不一定能解決今天的問題,時代在進步,世界在前進,成年人的想當年,很多時會令年輕人覺得很討厭。


這也就解釋了十幾歲的人仔跟家人一起時為什麼總是無話可講,同時也說明了這個年齡層的人為什麼特別需要同齡的朋友,他們寧可把一切心事都跟朋友說,在他們心目中朋友可能比家人更重要,因為只有在旗鼓相當的朋友身上,他們才可能找到認同和關心,至少,不會換來廢話與敎訓。


網絡盛行,現在的年輕人更習慣把心事寫在網誌內跟陌生人分享,也不肯跟天天見面的父母訴說,於是成年人也會慨嘆,眞的越來越不明白年輕人在想什麼了,說可悲也眞是夠可悲的。可是大人從來不會反省,小朋友本來是一張白紙,他們日後的面貌都是成年人添加上去的,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下一次,在訴說想當年的一些廢話前,我建議你停下來,想一想,小朋友是否需要聽這些,抑或由你來聽他的心事,會比較好,會比較能令他們開心呢?親愛的成年人,這麼簡單的事情,你有信心做到嗎?


(靑春殘酷物語·十四)

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花時間,但有沒有花腦筋?


一個成績優良討人喜歡的中學生,在某個考試期間但剛剛“失戀”的晚上跟我說:“其實讀書真的不知有什麼用,我保持科科合格又有什麼用,我的英文比數學高分又有什麼用,這些事情根本不能讓我開心,教我們的老師本身也不開心,我覺得最有用的科目是學會開心啊!開心可以學嗎?開心可以教嗎?開心可以計分數嗎?”小朋友顯然是在發洩不滿,但他的女朋友要跟他分手而讓他有這樣的領悟,我想“失戀”這件事對他還是有益的。

小朋友的抱怨並非沒有道理,事實上大部分正在上學的青少年都學得不開心,無論是否學得好,學校的課程和現實生活就是有很大的距離,很多時你有興趣學的他們不會教,現實上未必有用的事情,他們會逼你學。大家都知道課程是有大綱的,在課程大綱內的東西叫做基本知識,每個學生都必需花十幾年去學習這些內容,但在這個大綱以外的事情,即使你很有興趣很有天分很想用心去學,卻不一定有學習的機會。然而,究竟是誰決定課程大綱的?這些人憑什麼決定一項知識的重要或不重要呢?誰會評定這些人的決定是對是錯?從幼稚園到中學畢業,我們都跟著一個課程大綱在學習,佔據我們生命極多的時間,但大家有權花腦筋去改動這個大綱嗎?受教者可以以用家的身分質疑教學的內容嗎?相信不用我提示,大家都知道上述的想法“大逆不道”,大家都認同受教育的人是不具有教學內容決定權的,因為這樣不合常理,容易製造麻煩。

如今網上知識流播極快,學校教育跟時代接軌的速度卻極慢,此間的教學內容,自由開放,各取所需,有些學校跟香港的大綱,有些學校教國內的課程,說得好聽就叫百花齊放,認真想想就知道這會讓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A校的英文八十分學生,放在B學校可能已在不合格之列,C學校的數學合格者,按D 學校的要求原來需要降級一年,在這個知識大混亂的過程中,小城的發展又越來越與別不同,這樣一來,青少年豈能不厭學?小朋友怎可能學得開心?社會對年青人的殘酷,絕對是無聲無息,不知不覺的。
(靑春殘酷物語·十三)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小說時間



長篇小說進入最後階段
還有二十幾日就到最後交稿時間
我有信心會如期寫完的
今次絕對是亡命去寫了
希望書出來之後
我的感覺會良好吧
未來二十幾日這裡會減少更新
除了工作之外進入全天候寫作時間
盡量用專欄文章維持局面
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圖片來源:
http://www.sumutia.com/waiting500.jpg


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分享生活


很久沒有與大家互動和互tag了,最近遇到下面這堆問題,貪其簡單,與大家分享生活,也是我最近的情況,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一起來答這些問題:


1. 請你推薦一套好看的電影,甚麼年代的出了DVD沒有DVD的不在限制。如屬冷門的請列出主演者或導演的名字。

狗臉的歲月(My life as a dog)-Lasse Hallström導演的瑞典電影,超級好看及有深度


2.
請你推薦一首好歌或純音樂,如果有歌者的名字,請列出來。

Muse-Soldier’s Poem

3. 請你推薦一本好書,並列出作者或編者的名字,甚麼文字也可以。


松本清張短篇小說選-宮部美幸編選

4.
請你推薦一家食肆,那個城市的都可以。


澳門十月初五街的"南屏雅敘"咖啡室

5.
請你推薦一個值得去的旅遊地點,城市也好,國家也好,只是一個遊樂場也可以。

塞班島

6.
請你推薦一種嗜好。

閱讀

7.
請你推薦一種飲料,喜歡列出牌子也可。

礦泉水

8.
請你推薦一種食物,生的熟的自家製的買不到的也可以。

媽媽製作"鼓油雞"

9.
請你推薦一個BLOG,村裡村外自己的甚麼文字的都可以。

東南西北

我們還能怎麼辦?


在人人追求安定繁榮、簡單生活的小城裡,人和人之間距離近,磨擦多,欠缺表達意見和改善環境的渠道,靑少年寂寞難耐是可以理解的。眞正的問題是,這些靑少 年自幼多被敎養成沒有感覺或沒有反應的人,傳統的家長和僱主就是喜歡這種順從的、沒有主見的“人才”,因為這種人易控制,遇到不公平的事往往又不會反抗, 更不可能有過激行為。

但當一個地方一代又一代都善於出產這樣的“人才”,當材質庸劣,識見短淺變成大家身體內流着的血,當許多不正常在此間都成為正常時,你以為,誰在為此付出代價呢?如果我們認眞檢視成長歷程的種種怪事,當可發現“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是我們沒有平等的思想,學校一直鼓吹特權思維,在僵化的敎育制度下,成績好的學生是天之驕子,成績差的不是過街老鼠也是沒有用的人,大家骨子裡信 奉的是“有能力就有價値”,沒有突出成績的大多數人自幼就覺得矮人一截,敎育機構並沒有落實平等博愛的思想,而且從來不覺得這樣有問題。說到底,這算不算 是一種悲哀呢?

原因之二是我們太害怕制度,大家自幼就對各種各樣的制度保持謙卑的距離,小至校規大至各種法律,我們只會照單全收,即使偶然會被某些荒謬的制度弄得吃了大 虧,我們還是寧願把責任歸咎於執行制度的人,製造無謂的個人恩怨,卻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我們被敎育得太怕麻煩,也太缺乏持久爭取的能力,於是在各種複雜的 制度面前,大多數人選擇投降,聽之任之,這樣的習性又怎會讓社會進步?

原因之三是我們永遠是被動的,各式制度的設計和媒介的設定都把大多數人想像成被管治者、被分配者、被指導者、被帶領者。更進一步令人活得被動的是此間媒介 的採訪邏輯:比較有知名度的人說的話就比較受重視,說話受重視的人就比較有權威,比較有權威的人就比較有正當性。在這樣的邏輯下,“高高在上”者的意見不 見得很實際,“低低在下”者的心聲則難以表達,即使表達了,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理會和跟進。以這樣的方式發現,各種問題豈能不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不要問“我們還能怎麼辦?”建議你問問身邊的人:“為什麼大家不覺得這些是問題?”(靑春殘酷物語·十二)
圖片來源:http://www.jesswundrun.blogspot.com/

正常與失常

讀韓麗珠的《裸山》,不自覺地放慢速度,因為必然會感覺到,文字流露的寧靜,以及痛。 我覺得這必然是近年其中一本很重要的華文長篇小說,作者用心書寫對很多人來說已經不知如何再說下去的故事。〝這是關於揭露的勇氣〞、〝考驗自己真誠與否的勇氣〞。 很喜歡小說的男主角被打瞎了一隻眼的設定,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