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溫馨的錯覺



朋友與我經常會見面,因為過於熟悉,反而不會像初相識般仔細打量,看得清楚。某日談到一次不幸的遭遇,他說得很慢,也有點生氣,我默默聆聽之餘,也有機會認真看看他的臉,這才發覺朋友其實老了,皺紋也增添不少,早已不再是我所熟悉的孩子臉。然而,無論再過多少年,朋友在我心中大概還是年輕時的模樣,不是因為頑固到不願看到人家變得成熟,其實是主觀印象總是這麼懷舊,根本不易改變。

直到最近,我的同事跟我閒話家常時,仍會問及:“你女兒小學幾年級?”

答曰:“快升中三了。”

同事也許會大吃一驚,慨嘆時光飛逝。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錯覺,全因當年女兒就讀的托兒所就在我們辦公室樓下,大多數同事都見過我抱着女兒上學和上班的樣子,在他們印象中,我的女兒就是那個牙牙學語叫他們叔叔姨姨的小傢伙。其實她在托兒所只待了一年,如今她跟媽媽差不多高,少女心事我也漸漸不易理解了。歲月的確在不知不覺間溜走,只是我們都不察覺吧!

另一次錯覺發生在我身上,多年之前家母因病緊急送院,醫護人員一律稱呼她為“婆婆”,在那一刻我才發現,原來媽媽真的老了,可是在子女印象中,媽媽好像永遠年輕。當然反過來也一樣,即使已經一把年紀,在媽媽眼中,我們似乎還是個孩子,時時刻刻都需要她照料。這種時間停留的錯覺很溫馨,也很奇妙,驟然醒悟之後卻又有一絲絲哀愁,畢竟大家都老了。

為了讓大家保持清醒,我偶然會刻意提及年齡,例如對朋友說:“閣下年近半百,不宜把事情想得那麼浪漫。”或者跟父母說:“不要心急,放慢腳步,忙了幾十年現在應該隨心所欲。”

當然也會提醒一下自己:“都一把年紀了,忠於自己最重要,何必顧慮那麼多!”因為,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刊於2025年6月21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噩夢反向

   


 

洪家楠一臉惘然地坐在床上,驚魂未定,似哭非哭,看來是發生了極不尋常的事。

    “今次又夢到什麼?”方若誠對於妻子這種狀況早已司空見慣,洪家楠多夢而且記性甚佳,幾乎對每晚的夢境都歷歷在目,不易遺忘。但今次的噩夢顯然跟平時不同,她除了清楚記得當中的情節,還親身體會到當事人的感受,所以她馬上向方若誠訴說那個穿西裝的男人在二十三樓天台跳出去的情景。

    “昨日在網上流傳那段影片轟動全城,大家都不問情由地轉貼了,妳一定是反覆看過很多遍,所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了大腦。”方若誠依稀記得,影片中的西裝男初時是坐在天台的欄杆上飲泣,然後他掏出手機,似乎是收到一則訊息,接下來即情緒激動,憤然把手機擲向遠處。鏡頭還拍攝到手機從天台跌落行人路上支離破碎的情況。接下來畫面一轉,便看到天台上的男人大喝一聲,一躍而下的影像,最後他倒臥在馬路上,頭顱下是一片不斷擴散的鮮血。事件火速成為網民熱話,有人猜想西裝男是賭錢輸了所以走投無路,有人懷疑他臨死前收到的訊息是債主臨門。當然又有人會把社會現象投射於死者身上,人們說他可能已經失業了一段日子,穿上西裝只為了保持體面隱瞞家人,可惜最終還是無法再撐下去。

    “那段影片太血腥、太可怕,所以看完之後會作噩夢也是正常的,但今日妳就不要追看相關新聞了。”洪家楠梳洗的時候,方若誠不住地在她耳邊發表意見:“既然妳這麼容易受到影片影響,今晚我們找一部AV一起看,說不定妳會遇上美妙的夢境呢!”AV的事他已經說過無數次,但洪家楠從來沒有理會他。

    “今次這個夢境跟平時不同,像真的一樣,那個男人還跟我說了很多恐怖的話,我擔心他不會放過我。”洪家楠似乎已經不能自拔,無法從夢中的驚懼返回現實。

    “那個男人已經死了,他不會再回來的。如果他再在妳夢中嚇妳,我會以搞笑的方式跳出來保護妳,讓妳在噩夢中笑醒,這樣就不用再擔心啦!”其實每次洪家楠被噩夢驚醒,方若誠都會以類似的說話安慰她,實際效果非常有限,不過洪家楠也不會不識趣地說出真相令他難堪。

    洪家楠梳洗完畢,穿上套裝,回復她工作時專業自信的精神狀態。每次哄完她之後,方若誠都覺得很有趣,洪家楠在職場上素來以一絲不苟,作風強悍見稱,這麼硬朗的女人,卻經常會為了作噩夢的小事擔驚受怕,簡直是不可思議。

    方若誠如常開車送太太上班,車子全速前進時洪家楠突然跟他說:“那個男人死了也不會放過我。這種垃圾死了也不會變得聰明。”說完她就打開車門,不顧一切地跳了出去,把方若誠嚇了一跳。

    這時候,車上的收音機正在播放一則特別報道:“昨日中午十二時許,警局及消防局接報,於新口岸某大樓有人跳樓,涉事男子頭部着地當場死亡。事發後本台及多家媒體收到實名舉報,揭露死者生前長期遭到上司霸凌,警方馬上組成專案小組跟進事件,除了到相關大樓蒐集證據,更在死者任職的機構帶走一名高級總監返署協助調查。”當記者提及案發機構的名字時,方若誠感到自己失去了支撐,整個人快速下墜,恍如墮入深淵。當跌到地面的一刻,也是夢醒之時,他依稀記得自己聽完電台新聞便開車趕往警署,但不知為何會在警署內睡着了。


    坐在附近的職員看見方若誠醒來後一臉驚恐,便跟他說:“方先生,你已經睡了很久,你太太的事情還需要你跟進處理,你現在的狀態可以應付嗎?”職員說話的語氣相當平和,但卻深深震懾了方若誠,他呆坐了一會,重新組織思緒,努力回想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在方若誠的印象中,洪家楠在職場上不但好大喜功,追求完美,更善於對下屬極限施壓,透過刻意的針對、謾罵、侮辱、扭曲事實,令他們陷入自我質疑,從而變成忠心的奴隸。最近她以一貫作風“訓練”剛調職到其部門的同事葉浩森,由於對方辦事能力與自尊心都極強,洪家楠為了“收服”他而使出渾身解數,包括不斷撕毀對方提交的方案,把人家的豐富經驗說得一文不值,而且經常在臨近下班時提出新指示,要求對方把工作推倒重來,加班完成,不得延誤,然後又沒完沒了的無中生有製造混亂,務求摧毀葉浩森的名譽與自信。

    “我在行內出名水準高,跟我工作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如果達不到我們的要求,我會就事論事,確保團隊的聲譽。”洪家楠最喜歡這樣勸勉下屬,說得大家都自慚形穢。

    想到這裡,方若誠再也按捺不住,激動地說:“我太太只是對工作要求得比較嚴格,說話的語氣比較重,但那位葉先生肯定是自殺的,他跳樓時我太太也不在現場,這件事真的不能夠算到她頭上。”

    那名職員聽他這麼說,一時大惑不解:“方先生,你是不是記錯了?沒有人跳樓啊!現在出事的不是別人,是方太太啊!”

    “你說什麼?家楠出了什麼事?”

    職員拿出手機,打開一段影片,遞給方若誠:“事發的經過都被同事拍下來了,你看看吧!”

    在影片中,洪家楠率領團隊在一家豪華酒店的會議廳籌備宣傳活動,期間葉浩森收到其中一位主禮嘉賓患了流感不能出席的消息,於是調整了活動流程並向洪家楠報告。

    洪家楠並沒有理會葉的修改方案,卻一直糾纏於葉浩森為何比她更早收到嘉賓缺席的消息,然後把這一點上綱上線,當眾責罵葉浩森一個人把整項工作都搞砸了,夾雜大量無理取鬧的情緒宣洩。

    葉浩森為免與她發生爭執,所以稱自己要迎接嘉賓而急步離開會議廳,可是洪家楠還是激動地追出去,為了製造戲劇化的效果,她大叫一聲:“垃圾,我未批准你走,你不可以走!”說完就把葉浩森剛才提交的文件連同一個水晶紀念品擲向他的臉。葉浩森顯然是運動健將,但見他輕輕一躍,不費吹灰之力就避開了暗算,但洪家楠惱羞成怒,竟作勢要打他,葉浩森還是不慌不忙地閃開,洪家楠因用力過猛,失足跌落長長的雲石樓梯。

    方若誠勉強擠出莫名其妙的苦笑:“所以我剛才的夢境跟現實是形成相反了,不是跳樓而是跌落樓梯,出事的是家楠而不是她的同事,被拍片的是她而不是別人,以此推論,夢境之中有人死了,在現實世界家楠一定沒有生命危險吧!而且在法律上我太太一定是無辜的,警察先生,如果條件許可,我們一定會控告對方傷人。”

    職員馬上板起臉孔:“先生,這裡是醫院,不是警署。我是醫院的職員,剛才醫生跟你說明情況時,你突然情緒激動,大吵大鬧,我們出動了保安人員才把你制服,醫生給你打了鎮定劑,所以我才被委派在這間病房照顧你。”

    “你說什麼?怎麼我對你說的事全無印象?”

    醫院職員說:“主診醫生已確定方太太腦死亡,目前是靠機器維持呼吸,院方正需要跟你商量該不該拔掉喉管讓她少受痛苦。你剛才提到法律追究的問題,但我想跟你說,事發時有多位同事拍了影片傳到網上,現在所有網民都看到方太太欺凌下屬的樣子,也明顯看到葉浩森是出於自衛。同事們還在網上陸續揭露你太太的惡行,之前她試過向男同事潑熱咖啡,又不許女同事上洗手間,這些事情現在都變成網民的熱話了。方太太任職的機構已經決定暫時解除她的職務,並且會成立專責小組對同事們的控訴展開深入調查。這些都是本市今日的熱門新聞,平時都是被欺凌者看不開而輕生,很少會出現欺凌別人而自食惡果的案例,所以網民都把今次的悲劇當成趣事了。”

    方若誠陷入更深的迷惘之中,久久無法言語。他有點懷念剛才那場反向的噩夢,卻不知如何面對現實的處境。

(刊於2025年6月20日澳門日報小說版)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假如可以再讀一次



偶爾會懷念起從前,尤其是對求學時期的生活念念不忘。

近年我總有機會返回就讀的中學參加活動,老師在退休前甚至曾安排我們一班同學重訪昔日的課室。那天我在當年的座位上拍了一張照片,感覺就像跟多年前的自己和解了。往後每次重返母校,不免會心生幻想:假如可以再讀一次中學,我應該會比當初認真一萬倍吧!可惜這只是幻想,無論我再回去多少次,都不可能再當一次中學生。

有些事情總要在許多年之後才會明白,原來人生的幾件大事之中,讀書根本是最容易的一項。可不是嗎?有老師講解,有同學陪伴,甚至有補習老師輔助,即使未必完全明白,但把有限的內容死記硬背、不求甚解,考試時搬字過紙,如果只求合格,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在職場打滾才是真正的慘絕人寰,最初是一大堆人爭奪一個職位,有了職位既要爭取優良表現,更想自己的努力有機會被大家看見。期間還要學習應付閒人、賤人、無聊人的明槍暗箭,又有最擅長拍馬屁和搶功勞的人在我們身邊跟紅頂白,絕對不是做妥本分就可以安枕無憂。所以每月發薪水時我都眼泛淚光,又捱過一個月了,多麼不容易啊!

至於寫作也沒有大家想像中浪漫,一來稿費不高,二來本地沒有出版市場,如果想出書可能要參加比賽,或者申請資助,前者既要有實力也需靠運氣,後者除了要有門路也許更視乎人脈。總之這件事雖然是有一點稿費,實際上連兼職都算不上,只能視為一項興趣。

除此之外,維繫婚姻,陪伴子女,照顧家庭,大多數時間都是苦差。需要全力以赴,耐心經營,克服大量繁複瑣碎的事情,方可保持穩定。

回首前塵,還是覺得讀書的日子最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刊於2025年6月7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好笑得想哭



Apple TV+的《鬥戲影業》(The Studio)非常精彩,由Seth Rogen飾演新上任的電影公司主管,當未準備好的人手握每部電影的生殺大權,原來可以鬧出不少笑話。他們在首集請來Martin Scorsese粉墨登場,卻讓名導演大受委屈,真假難辨,拍得好玩有趣,但想不到第二集講“一鏡到底”,劇情更妙,戲裏戲外都緊張萬分,也寫出社會現實的荒謬。

話說Seth Rogen某日心血來潮想巡視業務,跑到期下一位名導演的拍攝現場,希望觀摩一場“一鏡到底”的製作實況,新老闆大駕光臨,劇組自然嚴陣以待,大家都希望討好他以便日後取得更多資源,他也真的以為人家很歡迎他留在現場指指點點,於是他就以外行領導外行的資態向導演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完美地破壞了當日拍攝的整體計劃,浪費了一眾演員事前的排練,劇組為了招呼他又耽誤了大量時間,總之他一出現就步步皆錯,最厲害的事,這場高層巡視的“戲中戲”也是“一鏡到底”方式拍攝的,製作人野心之大,技巧之高,令人擊節讚賞。

我最近超愛Seth Rogen這一集演出,皆因他演得夠真夠傻又夠蠢,這是現實之中那些熱愛考察、巡視的大人物極力掩飾的個人特質,但無論如何掩飾,所謂巡視其實就是為了展現權力,如果領導是行內高手,所提的是有建設性的意見,當然會令團隊得益,說不定還能令收入提升。可惜這個世界實在有太多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了,那些領導人巡視時總是要不懂裝懂,高調地說出一句閒話、兩點感想、三點希望、四點意見,底下的人明知道那是廢話都要大力鼓掌、認真學習、深感讚嘆,還要誓神劈願貫徹落實,結果自然是原本的安排被打亂,資源被消耗,團隊的精力都用於解釋、掩飾、善後,最後是一手好牌打出一連串敗局,但巡視的大人物早已遠去,他本來就什麼都不懂,而且一番好意,又高高在上而不必負責任。看看劇集,想想現實,真是好笑得想哭出來呢!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好好活下去



         昨日澳門又發生兩宗悲劇,已經記不起是第幾宗了,總之今年小城已經失去了很多人,這些不是數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生命。

            當早前每日都有人自尋短見的時候,人們在討論新聞報導的操守,據說這種事會傳染,如果報導得太具體,會引起他人仿效。好像經過這樣的討論,新聞界自律了,就會減少悲劇。結果如何,大家都有目共睹了,昨日我無意中在交通消息的群組看到因為有人跳樓而影響交通的帖文,一不小心就看到死者躺在路上的畫面了,在這個人人都是記者的年代,這種事並不會因為傳媒不報導就無人知曉的。

            不過在另一方面,近年傳媒已經自律到難以置信的地步,一味唱好,事事正面,大局為重,社會上的大小問題都報導得喜氣洋洋,敏感話題一律不提,每隔幾天就鋪天蓋地轉述各種自high欺人的廢話,幾乎要把大家當成白癡了。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受委屈的人怨氣難消,求助無門的人心灰意冷。如果一定要討論傳媒的問題,重點不在於他們如何處理自殺的個案,而在他們平日有沒有如實報導澳門的大小事情,還能不能發揮傳媒監督的功能。

            當然現在澳門人已經不能指望大環境會有什麼改善了,每日看看那些來自“平行時空”的神話,早就應該感受到世界變了樣。此時此刻,守望相助無比重要,多關心身邊不如意的人,耐心聆聽年輕人的心聲,遠離說話刻薄的賤人,如果自己有情緒困擾,要找可信賴的朋友傾訴,不要獨自承受所有問題。人生的意義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也不是一時三刻可以總結,所有困難最終都可以克服,但願澳門所有朋友都珍惜自己,好好活下去。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有心人



近來不斷傳出令人心碎的消息,有些附上影片,有些光看網友的描述已經震撼得不能釋懷。在這心情沉重的時刻,讀到香港小說家張婉雯的新書《有心人》,或可視為某種療癒。

《有心人》收錄的十三則短篇皆借用張國榮的歌名,但卻不似是緬懷昔日紅星的光輝成就,也沒有表達一般歌迷對偶像的濃情厚愛。這些故事其實集中描述擠迫城市中各種脆弱的心靈,時代背景由二○一三年到疫情結束,一眾小人物在時代巨變中默默忍淚,苦苦掙扎,面對幾許風雨,承受無比壓抑。讀着讀着便會明白作者為何要用張國榮的歌貫串全書,讀着讀着自會感受到這些寫得含蓄的故事,意在提醒讀者留意身邊各種弱勢群體和抑鬱心事。

城市生活的壓力無處不在,不論貧富都有機會面對衝擊,書中的〈灰飛煙滅〉寫催淚煙彌漫時人和動物一起承受的惶恐;〈無心睡眠〉反映人到中年照顧年長母親的身心疲累;〈無需要太多〉描述單身漢獨來獨往“尋幽探性”的刺激;〈路過蜻蜓〉寫地盤工人因事入獄之後轉行當清潔工,發現社會與人生的劇烈變化;〈潔身自愛〉展現教會中人純潔情誼所隱藏的越界誘惑,全書大多數故事都很寫實、很沉重,充滿無力感。幸好作者在壓軸之作〈春光乍洩〉筆鋒一轉,以疫情期間管控的特殊狀況,書寫保安員與“一樓一鳳”共處一室的浪漫男女心理攻防,延續〈傾城之戀〉的亂世情懷,喜歡張愛玲小說的讀者讀到這篇必定會大呼過癮。

讀畢全書,我似乎對城市生活的各種艱難加深了解,也回想起社會不同階層在過去十幾年面對過的困擾。張婉雯試圖透過一系列小說為大家找到精神力量,反思不安情緒的起因。生存從來不易,但願大家在求存的過程中都能找到尊嚴,看到希望。

( 刊於2025年5月24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關於命運的敘述圈套



如果在推理小說之中,一位德高望重的玄學大師登場,鐵口直斷主角一生的命運轉折,這個故事還可以怎樣寫下去?如果小說中的角色,皆對玄學大師的預言深信不疑,他們的人生其實是在順應天命,抑或懵然無知任人擺佈?

譚劍的《馬克白的命數》野心不小,既具備推理探案的基本元素,寫一宗發生在二十多年前的少女棄屍事件,又注入術數算命這種不太理性的學問,探索奇情佈局的嶄新嘗試,增加讀者猜測真相的趣味。難度更高的是滲入莎士比亞著名劇作《馬克白》的悲劇色彩,令故事始終圍繞“三個預言”而開展,充分展示作者的精心安排,相當引人入勝。

更為特別的是,故事發生在香港,由回歸前夕寫到新冠疫情結束,譚劍安排男主角在一本九十年代風行一時的周刊任職,因為工作關係而見證這座璀璨都市的重大變化,讀者除了藉着小說重溫當年競爭激烈的傳媒生態,還會對社會經濟的起落加深了解。作者又在故事中巧妙植入大家耳熟能詳的奇案與人物,豐富的細節很容易會勾起港澳讀者的集體回憶,令小說增添親切感和娛樂效果。

書中不少情節提及新聞工作者的操守與立場,強調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重要性,又無可避免的寫到網絡興起改變群眾接收資訊的習慣。昔日帶領社會潮流的傳媒人敵不過新媒體的衝擊,各種苦苦支撐、苟延殘喘的狀態,在這個香港故事中展現得特別深刻動人。

我喜歡這部小說緊張的節奏,儘管作者的敘述兵分幾路,寫得枝節紛繁,但始終有條不紊,每個章節都在推進劇情。更重要是每一場的安排都恰到好處,該交代的內容都清清楚楚,不囉唆,不花巧,也不會故弄玄虛。

有別於一般的推理小說,《馬克白的命數》的主線雖然寫一宗悲慘的命案,但重心並不放在追兇偵查,作者另闢蹊徑探討兇案現場的另一種可能,其實在更高的層次討論“罪有應得”的偶然和必然,所以讀到後來,讀者應該會感受到作者寫這個故事是希望探討人對命數的態度。所謂“命中注定”,對某些人來說是神聖的預言,對另一些人而言可能只是一種敘述的圈套。至於最終要選擇相信哪一套,小說結局提供了別開生面的參考答案,我在這裡就不便劇透了。

(刊於2025年5月11日澳門日報”閱讀時間”)

溫馨的錯覺

朋友與我經常會見面,因為過於熟悉,反而不會像初相識般仔細打量,看得清楚。某日談到一次不幸的遭遇,他說得很慢,也有點生氣,我默默聆聽之餘,也有機會認真看看他的臉,這才發覺朋友其實老了,皺紋也增添不少,早已不再是我所熟悉的孩子臉。然而,無論再過多少年,朋友在我心中大概還是年輕時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