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 星期六

打破常規



在這個荒謬錯亂的年頭,每晚沉迷Netflix的韓國節目《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似乎有助生活乏味的觀眾找到一點樂趣。

因為偶爾會下廚,向來喜歡《主廚的餐桌》那種關於技藝追求和經營之道的節目,近年又極之欣賞描繪飲食業界人士內心世界的優秀劇集《大熊餐廳》,倒是很少留意各種廚師比賽。《黑白大廚》最能吸引我的地方是打破常規,找來二十位大師級名廚跟一班後起之秀用不同形式較量。這樣的安排有時會打擊大師的尊嚴,有時又會出現弱者用別出心裁的菜式扭轉局面的情況,不但令世界各地的觀眾嘆為觀止,賽後還引發不少話題。

比賽的競爭十分激烈,兩位評判有時卻相當主觀,常有出人意表的賽果,這也許是編導精心安排,務求牽動觀眾的情緒,但也反映出這類比賽的制度必然存在爭議,難有公平公正可言。節目另一個令人看得緊張的原因是不會事先說明賽制,而且不斷變換遊戲規則,考驗參賽者的應變能力,其實也反映了權力不對等,大權在握的一方可以把制度改來改去,任意“搬龍門”,令實力再強的人都會措手不及,表現大失水準。當然比賽就是一場遊戲,熱鬧過後,參賽者的人生仍要繼續,儘管節目的賽果被質疑有內定之嫌,個別廚師又被揭發醜聞,但他們憑這個節目而知名度大增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個流量就是王道的時代,人們通常都不會計較細節,只期待下一季的情節更加殘酷。

據說這節目的成功也帶動了韓國飲食業發展,兩位評判更是最大贏家,白種元乘勢啟動自家飲食集團IPO公開募股致身家暴漲,安成宰旗下的高級餐廳Mosu在香港的分店近日也一位難求。他們已示範了“流量變現”的具體過程,至於其他聲稱飲食業處於寒冬的城市,看到人家精益求精而名利雙收,又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示呢?

(刊於2024年11月9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一口氣看完



偶然會跟一些友人談談大家喜歡的電影和劇集,發現他們見多識廣,無論是大熱之作還是冷門選擇都聲稱看過,經過深入討論才明白他們“看過”的不是完整作品,而是網上大量流傳的剪輯版、解說版、精華版。例如一口氣看完《絕命毒師》、三分鐘看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今季熱門高分韓劇解說之類。久而久之,這些朋友都沒有耐性乖乖坐下來看戲,卻很樂意接收那些經過他人剪接、強行加入尖酸刻薄搞笑旁白、只呈現局部內容的短片。他們認為這樣是節省時間的精明之舉,而且也是免費的娛樂。

對於這種現象,我總是感到有點不妥。首先這類二手製作通常都是侵權的產物,影視製作人嘔心瀝血拍出一部完整作品,這些別有用心的傢伙不費吹灰之力就拿去亂剪一通,然後用來賺取流量圖利,簡直是盜竊行為。其次是那些語速很快和故作幽默的解說往往低俗粗鄙,嚴重破壞創作人的原意,有些甚至會傳達偏頗的價值觀。此外,剪輯精華看似是去蕪存菁,但如果所有故事都只餘梗概,一切作品都濃縮成幾分鐘內講完,那還有甚麼好看呢?不如把這一丁點時間也省下來,圖個耳根清淨。

資訊科技的發展令大家無緣無故趨向加快節奏,即使是看影視作品這種消閒娛樂,也會被某種無形力量催促着節省時間、重視效率,不知不覺便產生心理上的緊張,但我們的生活真的有必要變得那麼急速嗎?

在新媒體技術影響下,人們的心急焦慮和不願等待已經成為顯而易見的問題。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變得欠缺耐心,凡事也要倚賴“解說版”和“懶人包”,資訊接收傾向被動,演變到最後就不只是節省時間那麼簡單了。很多事情都會被扭曲至走樣變形,到大家發現問題嚴重時,要修補或改正也許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

(刊於2024年10月26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遇見1994的少年



實不相暪,我絕對不是因為月巴氏這位作者而決定買這本名叫《1994》的小說,當然也未至於想了解這位男作家的私生活而希望在字裡行間得到某種滿足。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感興趣,很大程度上是跟“1994”這個年份有關。

這一年我在麗都戲院看了《重慶森林》和《東邪西毒》各四次,陪伴一位突然迷戀奇洛李維斯的女同學到澳門大會堂看了《生死時速》(Speed)三次,介紹了很多朋友去國華戲院看昆頓塔倫天奴導演的《危險人物》(Pulp Fiction),然後被看不懂的他們罵個半死。同樣在這一年,周星馳拍出一部不夠好笑但影響深遠的《國產凌凌柒》;張國榮終於在電影《金枝玉葉》重開金口唱出《追》,令一眾歌迷如癡如醉;王菲推出了意義非凡的專輯《胡思亂想》;黎明憑藉《哪有一天不想你》攻陷了無數少女的心。當然,以上事件未必足以證明“1994”是一個重要的年份,不過在許多年之後,似乎很難再有這麼多美好的事物會在同一年誕生。

對比於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這麼重要的一九八四年,一九九四年顯然欠缺某種改變幾百萬人命運的劃時代意義。然而,月巴氏選擇“1994”作為小說的主題和切入點,其實大有深意,三十年過去了,驀然回首,也許更能看清楚當日各種人物和事物的真正本質。

小說講述一名少年考公開試、等放榜、升讀大學等不同階段的個人遭遇與心路歷程,每段情節都圍繞一個標題推進故事,所以當年紀相當的讀者遇上“晚九朝五”、“一生一心”、“未完的小說”、“飯島愛”、“海虎”、“二十歲的眼淚”之類的章節時,大概也會像我一樣,想起那一年的自己是如何接觸和消化這些東西,然後再追看書中那位少年的處境,內心必然會湧出無限的親切感。

一九九四年的“少年”並非什麼厲害人物,他應該是個誠實的人,不善於修飾,性格隨和,喜歡忠於自己的感覺消費各種流行文化產品,每期必買《電影雙周刊》,同時又會讚歎同齡友人比自己見多識廣,除了不斷與歌影視作品擦身而過,他也經歷着成長階段獨有的愛情迷惑和友情考驗。伴隨着那個年代一去不返的生活節奏,以及那位借閱《海虎》的女孩斯文大方、果斷可愛的形象,“少年”的故事寫到最後實在相當感人。

月巴氏跟張國榮飾演的歐陽鋒一樣記性太好,在他筆下重現了九十年代少男少女看電影、買港漫、逛唱片店、用傳呼機聯絡、在遊戲機中心消磨時間的各種細節,在懷舊之餘,更凸顯了時代的變遷,流露出青春的徬徨和淡淡的憂愁。

(刊登於2024年10月13日澳門日報閱讀時間)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不卑不亢



以前的長輩習慣了用賞罰分明的方式教導小朋友,潛移默化之下,很多人終身受影響,聽到別人的稱讚說話就會快樂無比。即使已經一把年紀,仍然極度需要受到上司、同事、競爭對手的讚賞。

渴望獲得認同本是人之常情,不過如果過度在意讚賞這件事,甚至本末倒置,把讚美的說話視為主要動力,其實也顯示了自信心不足,甚至一直無法確定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工作質量,只能靠人家的評價來自我安慰。這些人一旦得不到鼓勵,即坐立不安、誠惶誠恐,幻想出各種危機,弄得身邊的人也大為緊張,以為天要塌下來,但其實一切如常,什麼都不會發生。

在一些人員眾多的機構裏,不少上司為了表現親民,經常會稱讚下屬的工作表現。這種收買人心的方法,有時作用顯著,例如被稱讚勤力的員工,之後會減少偷懶;被稱讚有創意的人員,不會再甘於重複,必定要想出與別不同的方案。儘管如此,身為下屬還是要認真分析上司的稱讚是出於真情還是假意,千萬不要被甜言蜜語干擾既定的原則,過於積極、盲目亂幹的後果輕則吃力不討好,重則招惹麻煩,最後吃虧的都是自己。

極度在意讚賞的員工,很容易會自我迷失,越做越糊塗,花費大量時間心力來揣摩上意,結果往往捉錯用神,做來做去都做不到機構需要的效果,漸漸陷入自我價值低落的困局。

其實工作的目標不外乎提升業績、擴大客源、完善服務,很多事情都可以量化,具體成績總會有客觀的數據供大家參考,所以真的不必把自己的成就局限在人家的嘴巴裏。做人本來就是要不斷學習,越做越強,無論有沒有人讚賞,我們都應該很清楚自己的責任和發展方向。

最理想的狀態是積極維持進步,以良好的表現成就無堅不摧的自己,然後不卑不亢,笑罵由人,不必再想那麼多。

(刊於2024年10月12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戀愛中的女人



何妙祺導演的《我談的那場戀愛》最近好評如潮,劇情圍繞富裕寡婦吳君如寂寞難耐,上網交友邂逅“法國工程師”,譜寫浪漫戀情之餘,還不斷按對方指示奉上金錢。張天賦飾演剛加入詐騙集團的“少年”,在團隊領袖精心指導之下,誘惑富婆談一場昂貴的戀愛。妙在這一老一少都過度投入,在真愛與騙局交織的情節之中,觀眾也看得如癡如醉,喜出望外。

喜歡這電影拍攝女人面對愛情時的心理轉折,她發現自己對這個男人有感覺,便開始想像與他的世界二合為一。他對她若即若離,她也不否認自己只是一廂情願,即使她平時是主導一切、呼風喚雨的強者,但當愛情來臨時,她會馬上變得很渺小,任何與他有關的物件和資訊,包括那瓶“來自法國的空氣”,她都會無比珍惜。在旁人看來,某些行為的確相當荒謬,但對戀愛中的女人而言,這是只有她才明白的愛情神話。

故事的一大重點是女方要求見面,騙徒卻千方百計拖延。觀眾都明白她非常渴望跟這名“理想情人”在一起,想令自己的小天地陷入他的大世界,最好在見面之後便永不分離。然後對方一次又一次讓她失望,她卻無法控制內心澎湃的情感,還不斷發出渴求的訊號,漸漸分不清是對他太在乎抑或對愛情貪得無厭。

她當然也想過抽身而去,但已承受不起再度孤獨的境況,她害怕自己會崩潰。唯有繼續對遠方的他千依百順,整個人的情緒完全由他主宰,同時感激他及時出現主宰一切,讓她找到人生的寄託,不至迷失方向。

看電影的時候,我都在想像女主角墮入情網的內心感受。這個女人以為自己經歷着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故事,但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一切都是謊言,實在太恐怖了!

愛的騙局無處不在,任何人士都要保持理性,小心提防。

(刊於2024年9月28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自大多一點



真奇怪,各行各業都有特別自大的人,只要稍為有點年紀,都有機會自我膨脹,看別人不順眼,亂擺架子,說話帶刺,好像可以完全不理後果。


如果只是修養欠佳,眼界不廣而又地位有限,關起門來作威作福,在自家人面前自大,儘管家門不幸,但影響有限,損失不會太多。


可是這個社會上總有一些傢伙會“一朝得志,語無倫次”。只要掌握到一點點權力,馬上由骨子裏自大起來,態度不可一世,公然否定其他人的努力成果,事無大小都要插手干預,為反對而反對,毫無道理地批評。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而不斷破壞既有規矩,每日都以踐踏他人的尊嚴為樂,旁人越難堪,這種人就越興奮。


大言不慚地表示“在座各位都是廢物”,漠視一切勸告和提點,除了自吹自擂便講不出任何有貢獻的意見,終日要向外界證明自己比其他人卓越而且“紅透半邊天”,自我感覺良好得既誇張又囂張,短時間內也許真的很爽,但這樣放飛自我的日子總不會長久。每個人到了一定階段都得接受大眾的評價,性格這麼鮮明的人最終是帶動了業績還是拖慢了進度?目中無人的作風究竟是激勵了士氣抑或弄得天怒人怨?答案顯而易見,也許只有當事人尚在自欺欺人,懵然不覺。


始終相信有真本事的人都不必擺架子,隨和謙虛,低調有禮,談笑用兵才是大將之風。那些滔滔不絕大談自己認識什麼人,做過什麼事,以前如何威風的人,通常也不是什麼人才,有時還會貽笑大方。


做人有自信是好事,但要恰到好處,不能過度。前人的智慧早已反映在文字之中,“自大多一點”,其實是個“臭”字。道理再明白淺顯不過,可惜這些人寧願選擇臭,也不肯收斂改善,最終把自己搞得神憎鬼厭,臭名遠播,可悲到極點。


(刊於2024年9月14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勇者無懼



描述戰爭的好電影很多,獨立製作公司A24今年所推出的《美帝崩裂》(Civil War)是呼應時代的佳作,很值得推薦。故事假設美國因總統不得人心而爆發內戰,國家陷入分裂,各方軍事勢力包圍白宮與政府軍決一死戰,誓要殺死他們恨之入骨的總統。

編導簡單直接地把經常出現在其他國家的動盪與暴亂集中在美國境內一次過重演,當本來繁榮富裕的大街小巷全部變成殺戮戰場,擁有武器的軍人濫殺無辜,國家機器全面瓦解,一切文明制度灰飛煙滅,這些恐怖畫面還算不算是大膽的幻想?抑或是有跡可尋的先見之明?

電影並未交代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也沒有說明當時的美國政府為何會搞得天怒人怨,反而着力描寫資深戰地記者Lee和Joel、老報人Sammy,以及新入行的小女孩Jessie結伴同行,穿州過省,希望趕在叛軍攻陷白宮之前訪問那名惹禍的總統,為一個時代的終結留下歷史的記錄。

四位主角的背景與歷練各有不同,唯一共通點是對採訪新聞的熱愛,編導安排他們一路上遇到各種困難和考驗,其實已巧妙地剖析了導致分裂的主要原因,例如貨幣貶值、隨意更改制度、還有一些與民為敵的行為等等,讓觀眾快速投入當地民眾水深火熱的處境。透過這段充滿末世景象的旅程,經驗不足的Jessie漸漸體會到前輩們的理想與堅持,從而明白準確報道改朝換代大事件的難能可貴。

幾位記者在工作中沒有任何防護裝備,只能拿着攝影機,穿上寫着“記者”的背心,穿梭在戰爭最前線的槍林彈雨之中,好像憑着個人對新聞專業的信念,即可奮勇向前,無畏無懼。當今資訊混亂、到處充斥假消息,這部電影拍出新聞工作者薪火相傳的精神,說明在最極端的情況下,還是有人會報道事實,記錄真相的。

( 刊於2024年8月31日澳門日報新園地)